中期 在巅峰期隐匿
莫兰迪选择在风云际会的时代销声匿迹,除了他的艺术追求与当时的流行艺术样式(华丽的、具有社会题材的)格格不入之外,也是出于对本国文艺复兴绘画的热爱。他于1930年开始在波洛尼亚美术学院教授版画。相对安定的教师职业更为他探求自己理想的艺术形式提供了必要条件。他把之前对美术史和现代绘画多年的学习成果堆积起来,将其作为原材料储入封闭的酒坛,用思考发酵,期待酿出只属于自己的美酒。
文艺复兴的宗教人物画、湿壁画、传统写实静物画、后印象派、立体主义和形而上派绘画等融会到他的创作中,他的静物在不同的风格技法上摇摆不定。莫兰迪陷入了一种内在的纠结斗争。十几年间,他参加了一些展览(威尼斯双年展、罗马国家艺术四年展、现代意大利美术展),获得了一些声誉和奖项(第三届罗马国家艺术四年展油画二等奖),但总的来说,与那些“伟大的艺术家”相比,他算是个默默无闻的人。当然,这也许与莫兰迪当时与艺术圈的疏远有关,他曾对友人说:“我不能去看太多的展览,它会搅得我两三天都心烦意乱。”
在蒙昧的萌芽阶段,生长是缓慢的。出于天性,人们只爱好果实,对于成长中的事物,只会赠予冷漠。然而,事情总会出现转机。1910年到1940年,莫兰迪一共创作了253件作品,而随后的24年中,他却有1123件作品问世。有人将这种转变归咎于1948年他获得威尼斯双年展大奖所给他带来的国际声誉令他干劲十足,但更多严肃的批评家将其认定为个人风格在多年摸索后趋于成熟和稳定的结果,否则便无法解释他为何在1943年一年创作了70幅作品。而且,在此之后,种种荣誉也纷至沓来,相信这也并不是一种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