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艺术作品通常出现在战争或动乱之后,比如战后的重建让新一代的德国艺术家可以重新思考一些东西,而不是引用传统。同样的,美国正是在二战之后出现了令人感兴趣的艺术。当毕加索发现非洲艺术的时候,他看到自己可以用来进行艺术创作的东西。中国艺术家也是一样,他们纵览了所有的风格,博采众长之后,形成一种非常个人的、不为人熟悉的风格。”格林顺的分析简单却精准。“从我还是一个艺术学院的学生开始,我就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也是我对中国当代艺术感兴趣的原因。20世纪70年代,我开始研究中国古代文物,正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强烈好奇,1985年,我因为一部电影的机缘第一次来到中国,并进行了实地考察。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开始收藏当代艺术家的作品。”
帕布罗·毕加索《裸男与裸女》 1971年 布上油画
几年前的春天,快递员敲响了中国艺术家张晓刚工作室的门,进门便说:“这盆花是一位先生送给你的。”满头雾水的艺术家接过水仙花,翻开卡片,才发现营造这温馨浪漫的竟然是佩斯画廊的老板。而之前一天,艺术家和画廊老板才刚刚认识。张晓刚如今是中国炙手可热的艺术大腕儿,在他看来,跟佩斯画廊合作,并非为了增加销售额。佩斯画廊与蓬皮杜艺术中心、古根海姆等一流美术馆的合作关系,会将他推到更高的展览系统和收藏系统,从而建立更高的美术史地位。格林顺与艺术家“合作到底”的态度打动过无数艺术家。曾有艺术家说:“他是艺术家一生的朋友,相互之间的合作甚至不需要合同,全凭默契和信任,直到很多艺术家故世,安尼还会为他们安排追思会,走完最后一程。”
张洹《放虎归山》 2010 材料:香灰
2007年,佩斯画廊有史以来耗资最为巨大的展览—“毕加索,布拉克和立体主义的早期电影”在纽约57街的画廊举行。展出的40幅绘画、拼贴画等作品都不出售,它们来自个人收藏和世界各地重要的美术馆、博物馆。为了借展布拉格博物馆中一幅毕加索作品,格林顺甚至抵押了他拥有的一幅波拉克的作品。格林顺把这个展览视作他所从事的两个领域的一种理想组合,“在这方面我认为我有与众不同的优势。”格林顺得意地说。在问及与威登斯坦画廊解除合作关系时,格林顺变得严肃起来。1993年,佩斯画廊和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威登斯坦画廊合并。威登斯坦画廊拥有最为丰富的古典大师资源,这个家族曾是毕加索、达利和恩斯特的赞助人,并提升了莫奈、马奈、德加、雷诺阿等大师的市场价值,佩斯画廊的强项则在于当代艺术。
李松松《中国军事代表团在萨博飞机制造厂》 2009 油画
虽然与威登斯坦画廊不再继续合作,但佩斯依旧是那个在国际当代艺术界呼风唤雨的画廊帝国,一个个高品质的展览,奠定了他们领跑者的地位,相比之下国内的画廊已跟不上国内藏家的眼光,信誉和经营能力拉开了他们与国际一线画廊的距离,如何重新唤回藏家们的青睐恐怕还要重新反省。
本文版权为瀚彰传媒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复制或建立镜像、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