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民间的国宝
稍微了解书法的人都知道“书圣”王羲之并无真迹传世,但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几件摹本,足够让喜爱书法的人顶礼膜拜。11月嘉德拍卖预展上看到清宫旧藏王羲之4行41个字的草书《平安帖》马上想到他的另一幅作品《十七帖》。《十七帖》是唐太宗所藏的一卷王羲之尺牍,共有二十九札。其风格含蓄凝重,历来公认为王羲之成熟期的草书代表作。如果拿宋拓《十七帖》、古摹《游目帖》及《远宦帖》与这件《平安帖》并几而观,四者虽然质地不同,摹手的笔性与水平有异,但很明显地,它们的底本,都是同一个人在同一个年龄阶段所书写的,不仅书体、风格相同,连具体字的体势与使转也如出一辙。北宋《宣和书谱》记载宫廷所藏243件王羲之法书中,就有草书《平安帖》一件(另有行书《平安贴》一件,摹本收藏在台北故宫)。
王羲之四行41个字的草书《平安帖》
王羲之这件《平安帖》历经多位收藏家收藏,流传有序,极其难得。经考证,此帖在元代被鉴定大家柯九思收藏。此后传入明初收藏家李锦之手,之后为明代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所得。他十分珍重地将其刻入了自己“主编”,儿子文彭、文嘉摹勒的《停云馆帖》。《停云馆帖》是明代顶级刻帖之一,内容、摹勒皆极精审,当时即已风行。《平安帖》也就随之名满士林,成为学习书法者非常熟悉的王羲之草书经典。清初时被收入皇室内府,乾隆得到《平安帖》后,将其著录在《石渠宝笈》内,并欣喜地题赞“可亚《时晴帖》”。但此帖清亡后如神龙潜踪,杳无消息。鉴定家徐邦达等极少数有缘人曾窥见真容。难怪在预展中多数人都骤见鸿宝,颇觉眼生。此次它的公开面世,必将成为书法经典中的一件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