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与资金是两大问题
尽管从宏观上来讲,民营美术馆有非常好的机会,社会的财富和资源都将会大量进入民营美术馆,支持民营艺术机构的建设。但在沈其斌看来,民营美术馆存在的危机恰恰在内部,为这样大兴土木的机会所储备的管理机制、人才机制、运营机制严重缺失,当资金涌入也难以发挥真正的社会价值。“整个社会包括美术界对美术馆如何建构运营并没有深入的认识,美术馆的从业人员也需要进行大量的培训学习。现在有许多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加之运作不善,会误导社会,认为民营美术馆就是这个样子的。所以,急需行业规范和行业机制,特别是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有民营美术馆管理方面的先行者和标杆制定人。这项工作,我们在2005年就已经开始运作了,当时和中央美术学院合作办艺术管理研修班,到现在已经办了六届,毕业的学生大量为美术馆拍卖公司等艺术机构提供相关人才,包括我们美术馆在内几乎国内所有重要美术馆都有研修班毕业的学生。”
林加冰 《状态》
同时,一直困扰沈其斌的还有民营美术馆的收藏问题,“收藏这一块在未来民营美术馆的建设中会存在很大问题。从目前来看,民营美术馆的运营刚刚起步,能把平台建起来就不容易,要有更多资金来做馆藏其实是很困难的。现在民营美术馆的收藏还基本上靠创始人或合伙人他们的个人收藏来捐赠,相对来讲,国内民营美术馆收藏的质量不是很高,一方面对收藏的定位和体制化建设的思考经验不足,不具备系统性;另一方面资金捉襟见肘,财力影响收藏。
让艺术贴近百姓,贴近生活
沈其斌将馆长作为一种职业,在这个职业上他已经摸爬滚打了近八个年头,用他的话来说可谓是忍辱负重如履薄冰。但,从最早就任执行馆长起,他便已经明确了自己的使命,即为艺术服务。如何服务艺术,八年光景,沈其斌逐渐塑成了一套完善的理论。
“美术馆是当前新兴事业,曾经在国内是一片空白,成为意识形态下的文化馆宣传工具,并没有遵循艺术本身的规律。这十来年,都是参照西方美术馆的经验在建设我们的美术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像我自身也是做了8年的美术馆馆长,虽然时间很短,由于国际交流频繁,对西方美术馆的发展历史演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就会思考中国未来美术馆的发展要走出怎样一条发展道路,既和西方的现代化能对接,也能和中国本土的文化对接,同时还要对世界未来文化发展起到一个参与和引领的作用,不能再跟在人家后面。
喜玛拉雅美术馆馆长沈其斌
现当代艺术馆,展览方一方面只追求金钱,忽视了艺术本身,造成了当今艺坛的浮躁与苍白,另一方面又故作高深,造成了现代艺术的大众接受面小,艺术家在封闭的艺术馆里自我陶醉。我就是要打破这种格局,所以在2010年提出了未来世界美术馆的模式。所以,目前喜玛拉雅美术馆分两个部分:一是在美术馆的物理空间中专业从事现当代艺术交流,与原来‘证大’所做的事一样,是西方概念中的‘白盒子’。这部分保持不变,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二是把整个中心的16万平方米的公共空间部分变成一个开放的美术馆。
美术馆向来高高在上,和普通人的距离比较远。因此我提出黄盒子理论,提倡艺术和生活融合,学术和市场融合,经营和大众融合,传统和当代融合,东方与西方融合。未来艺术的方向,应该是黄盒子方向,文化应该和生活融合,而不是割裂。黄盒子在建筑中是灰空间,是介入公共空间、商业和学术空间的。在喜玛拉雅的公共空间,如走道、地铁车站、商店乃至厕所等空间里,做一个无需门票、永不闭幕的美术馆。这样,封闭的与开放的美术馆并存,后者展示中华五千年文明,如文房四宝、传统的书画、民间工艺包括家具,服饰等,放在开放性的空间;封闭的部分呈现现当代艺术。这样就可以把两者的隔离打破,建立一种传统与当代的桥梁。建构中国人的‘黄盒子’,让艺术与老百姓,与生活更贴近。”
本文版权为瀚彰传媒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复制或建立镜像、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