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中,一群勇士接到紧急任务马上就要出发。伦勃朗把他们分成三角形的结构,最重要的人物,上尉法兰克班宁库克站在最前面,中尉威廉芬莱宾博格站在他的旁边。长官下令队伍前进,他的手势通过光线,投射在身边人的衣襟上。队员们分成三层站在长官的背后,等待他的指令。每个人手中的火枪和长矛分别指向不同的地方。初看之下,这些人物掺杂混乱如大杂烩,但是伦勃朗的高明恰在于此:十六位士兵各有特色,而场面的紧张与热烈让作品本身有向外扑出来的感觉,而观画者也有被拉入画中一同参与的幻觉。画面中的阴影与光线呈交替状起浮,诗意的光不只停留在主要人物身上,而是以不同的角度照亮着每一个人和物,人们的形态也介于静态和动态之间。最见功力的一笔,体现在那个左边抱着鸡的小姑娘。她的出现,为一群男人的肖像画增添了一抹轻松的调子,使画面充满生机。自由与秩序,在这幅神作中达到了一种几近完美的结合。
《杜尔普教授的解剖课》
如果说《杜尔普教授的解剖课》体现了伦勃朗扎实的写实功力和科学理智的精神,但画面的处理尚带有一些拘谨的话,那么到了《夜巡》,超脱虚荣外表而日益自由灵动的画风,已经彻底取代了曾经略带些许华丽浮夸的绘画风格,伦勃朗的大师风范显露无遗。
可是这一次,让他和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夜巡》仿佛落入潭水中的巨石,改变了伦勃朗往后的人生道路。这样一种前所未见的表达,吓坏了也气坏了他的委托人,他们不肯付钱给伦勃朗。官司一直打到画师行会,最后,伦勃朗还是没能拿到报酬。《夜巡》这幅画是他画风彻底转变的开始,《夜巡》事件则是他生活巨变的开始。
突然的风向就变了,不再有人委托他创作肖像,一幅画也卖不出去。伦勃朗似乎失去了命运女神的眷顾,从天堂直入地狱。
人生的寒冬就这样毫无征兆地突然袭来。
与《夜巡》同年到来的还有更大的打击,伦勃朗的妻子病逝。妻子撒手而去,留下才一岁的小儿子,焦头烂额的伦勃朗不得不为儿子请了保姆,却又与保姆陷入感情纠葛。不久,保姆成了第二任妻子,外界议论纷纷,道德指责不断。也许对物质匮乏的晚年生活,伦勃朗早有心理准备。因为他说过:“比金钱更重要的是名誉,而比名誉更重要的是自由。”奔放的灵魂,自由的呼吸,才是他追求的人生真谛。
《夜巡》局部
随后,又一幅惊天之作《克劳帝斯西菲利斯》问世。这一次的创作对象是政府。议会大厅缺少一幅展现尼德兰人如何反抗罗马人、借以歌颂荷兰建国历程的史诗级画作,议员大人们想到了最善于宏大画面的伦勃朗。可是,这一次伦勃朗交出的答卷更让人大跌眼镜。画布上的民族领袖,居然是一个独眼强盗。整个画面粗糙得惊人,到处是猛烈狂乱的笔触,颜色在画面中结成一团一团。所有人都不理解这张作品,人们愤怒地指责这幅作品粗俗不堪,更有人指责伦勃朗蓄意亵渎荷兰。
到此时,荷兰人对他彻底绝望了。而伦勃朗固执地保持沉默,不屑解释,因为作品说明了一切。这是画家笔下视觉想像的极度表达,他的笔在画布上发出着震耳欲聋的吼声,这声音就是他看破虚荣、拒绝媚俗的反骨。大师要表达的是,反映真实人性的尼德兰民族众生相。而这些,一直到他百年之后,才慢慢地被世人领略。
1669年,伦勃朗走完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他生前不被荷兰人珍惜呵护,身后却成为荷兰永远的骄傲。
就像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表达的信念那样,在人的感觉和体验当中,总会有那么一些时刻和瞬间是超乎寻常的,甚至可以说是辉煌的,因为这些瞬间会在一刹那容纳、浓缩现在和过去,把流逝的时间和过去的记忆一下子彻底照亮。伦勃朗的画,正是这种时间记忆中的永恒瞬间。伦勃朗借由他的绘画告诉人们,最有说服力的艺术不见得都让人觉得赏心悦目,最珍贵的是绘画之后的人性之美,不受时空和潮流的限制。
本文版权为瀚彰传媒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复制或建立镜像、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