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起雅俗古玩苑 专注收藏
“愿随化雨之春泽,暗许云间一片心。”1990年,39岁的王金华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辞去了铁路工作的铁饭碗,决心专注于收藏事业。回到北京后,他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古玩店,这便是“雅俗古玩苑”。因为有着丰富的收藏和鉴赏经验,凭借着自己对古代银饰的爱好和了解,王金华慢慢有了自己的名气,吸引了许多慕名的新老顾客和藏家同好前来观摩学习,买卖渠道也遍布海内外。
时至今日,王金华说得出来历的藏品已有四千余件,主要以清代和民国初期为主。其中蒙古族的银饰因工艺繁复、民族特色浓郁,深得他的垂青。这些三十余年潜心收藏的精品于他又意味着什么呢?“中国人念旧,对老物件有着特殊的情感。”王金华说:“银饰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尤其是手镯、项圈、戒指、耳环和长命锁,它往往是信物,承载着主人的情感和期冀。精雕细琢的题材和纹样多有表达祝福的寓意,例如佛手、桃子和石榴组成的‘三多’纹样,意思是‘多福、多寿、多子’;蝙蝠飞至铜钱前,是表达‘福到眼前’,它们不仅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让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在时光的印记中延续、流传。”
相较于形制厚重的宫廷首饰,王金华更爱民间银饰的烟火气。“宫廷饰品多了一份奢华和精致,却少了骨子里的亲近感。”在他看来,民间银饰虽然工艺上不太规范严谨,却体现了人性最本真的那部分,是最生动的民俗文化。“千千万万的小炉匠打造出千千万万的饰品,装点了平民百姓的生活”,收藏在民间,乐趣也尽在民间。
对于收藏家而言,收藏就是邂逅、偶遇、相识、相悦的过程,每一件珍爱的藏品都能让人历经辗转反侧的相思以及得到后喜不自胜的欢愉。在王金华的藏品中,便有这么一件心水之物,那是一件出自山西的清代银珐琅镶碧玺“状元及第”长命锁,项圈为镂空工艺,龙纹镶配五颗碧玺宝石,锁扣左右围合成如意云头形,六条龙在祥云中穿行,虬须处加珐琅彩。下端银锁主体图案为“状元及第”,状元郎头戴进贤冠,胯下高头大马得意洋洋,四个童子分别手执金瓜、宝顶页、宝扇、旗幡跟随其后,一派热闹的“状元卤簿”景象。银锁整个画面构图疏密有致,主次分明,环境、人物、动作等细节之处刻画得十分细腻。银锁的背面錾刻吉祥文字“状元及第”,上有祥云,下有福海,如意、蝙蝠、画卷、书轴分饰四角,整体形制犹如官员朝服上的补子。整把银锁在主题上前后呼应,刀工流畅而紧致,走錾大方而自然,无论是题材还是工艺,都属精品之作。
多年的淘宝经历也让王金华总结出了一套收藏心经。在他看来,品相排第一,“民俗艺术品要尽量收藏精品,比如年代早、材质好、工艺细致、纹样考究的。”市面上的银饰大部分是清代的,分清早期、清中期、清晚期,越早期也越罕见;还要懂得识别银饰的材质本身,看银子的质量好不好;另外,工艺也是鉴定银饰的硬性标准,指的是錾刻、刀刻、错银等,再复杂的就是掐丝、缠丝、绕丝。题材上则以人物纹样为贵,因为工艺更显繁复,人文色彩也更浓郁。
出书立著 从经营者到文化传播者
“古玩是文化。古玩从业者,首先是文化传播者,其次才是经营者。”这是王金华一直秉承的收藏理念。尽管古代银饰的价格近20年来已经翻了近五六十倍不止,但在他眼中,这些藏品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它们更应该被当作文化遗产来研究和珍藏。
“干一辈子古玩,抱一堆钱,不如有几本著作。”在王金华的收藏生涯中,他更愿意花时间去探究这些藏品的年代、纹样和工艺,按照题材分门别类集结成书,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它们。《中国传统首饰长命锁》《中国首饰簪钗冠》《图说清代吉祥佩饰》……“雅俗古玩苑”的柜台上摆的十余本装帧精致的图书,便是他近些年引以为傲的作品,更受到了广大收藏爱好者以及文化界人士的青睐。其中,有几本著作中的藏品还使用了高成本的反转片拍摄手法,将藏品的细节样貌呈现得犹如复刻,可见王金华对文化研究的重视和精益求精。
谈起出书这项浩大的工程,王金华表示:“我没上过多少学,就是喜欢,如果你爱好这个东西就自然会去钻研,会去学习。”而他的这种喜欢也于著作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来。在他的书里,每一件银饰都被描述得趣味盎然,从纹样的民俗传说到工艺的进阶发展,都被梳理得细致透彻,充满了人情味。透过王金华的描述,可以看到这些藏品被曾经的主人赋予了独特的痕迹,甚至可以根据它们的保存状况想象出它们见证了多少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它们不仅是古代银饰的编年史,亦是记载了那个时代人物的生活绘本。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未来,王金华还将继续与北京服装学院合办以首饰、服饰收藏为主题的展览,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古代银饰收藏的魅力。
本文版权为瀚彰传媒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复制或建立镜像、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