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加歇医生的肖像》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举拍出8250万美元的天价,成为当时交易价格最高的艺术品。一百年前,凡高举枪自杀之前,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的绝笔之作能卖出如此的天价吧。
艺术画作
其实1990年并不是《加歇医生的肖像》被出手的第一次经历。凡高去世第三年,其弟媳曾以300法郎将这幅作品卖出。在当时,印象派代表人物莫奈、雷诺阿作品的拍卖价格也仅售几百法郎而已。1982到1990年,全球艺术市场掀起了一股印象派的热潮,印象派作品价格猛增了602%。
1990年,雷诺阿的《红磨坊的舞会》在纽约苏富比以7810万美元成交;2008年,莫奈的《睡莲》在伦敦佳士得拍出8045万美元高价印象派艺术品在百年之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价格变化。但在中国,艺术品拍卖价格的差距仅用了20年。
2007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拍卖纪录频频刷新,价格过千万的作品此起彼伏。有数据指出:2010年中国占全球艺术品销售额的33%,赶超美国,位列第一;2011年上半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中219家拍卖公司实现总成交额428.42亿元,与上年同比狂涨112.71%。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崛起固然值得我们欣喜,但走得太快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艺术市场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具有其特定性的“新陈代谢”体系。比如上文提及的印象派艺术,从其在美术史上确立地位到形成格标准,再到确立成熟体系,无论是在学术抑或在市场上,印象派艺术都进行了长时间的积累才成就了今天的价值。而在市场经济主导的今天,价格会随着市场发展规律而变化,甚至发生打破、更迭等现象。
比如2004年,毕加索创作的《拿烟斗的男孩》以1.041亿美元成交,打破了《加歇医生的肖像》创造的天价纪录,成为现代主义艺术取代印象派在国际艺术市场上地位的标志。此后,毕加索、克里姆特、蒙克、波洛克等又不断刷新了这一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