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40年代,巴伯罗·毕加索(Pabol Picasso)为表达对传说中的延安的敬仰之情,托人带给毛泽东一幅自己的画,虽然这幅画最终并没有到毛泽东手中,但自那以后,毕加索与中国总是或远或近地碰撞着。
Pabol Picasso
日前,“毕加索:沃拉尔系列版画”展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向公众展出,现场共有毕加索创作于上世纪30年代的100件版画。而毕加索与中国的情缘远非如此简单,从1949年后的被否定,到80年代的被追捧被误读,直至今天又一次光临中国的热闹,见证了他在东方古国的神奇魅力。
与中国的不经意邂逅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艺术家毕加索还是“一位战斗在特殊战线上的共产党员”。1945年9月,毕加索将自己的一幅油画,托去巴黎参加世界工联大会的中共代表带给毛泽东,以表达对传说中的延安的敬仰之情。令人惋惜的是,邓发在返回延安途中因气候恶劣,飞机坠毁,毕加索的珍贵画作也从此消失。
毕加索对中国艺术的影响,贯穿了近一个世纪。从1920年到巴黎学习绘画的常玉、林风眠的作品中,都能感受到毕加索的痕迹。其实,毕加索的名字,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传到中国。遗憾的是,那时的中国正处于战乱,没有可能邀请欧洲的展览来中国,不过许多知名早已耳闻毕加索的大名。
在中国艺术界,一直传颂着毕加索的“勤俭之风”。作为世界上最富有的艺术家,他卖掉一幅画的价钱,可以购买他一生用不完的绘画材料。可是,在这位世界著名的大画家的工作室里,除了作品是新的,一切陈设全是破旧的,墙上是不断脱落的痕迹,沙发旧得已经露出了弹簧。就是在这样的“陋室”中,毕加索创作出多幅传世的经典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