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创作来源于传奇人生
创作来源于生活,传奇的创作自然有传奇人生相伴。1929年,草间弥生出生在日本长野县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这个女孩10岁左右遭受到幻视和幻听的困扰,于是她开始画这些斑点,它们像是构成世界的细胞和分子,草间弥生把它们看成是来自宇宙和自然的信号。
《I'm Here But Nothing》
“地球也不过只是百万个圆点中的一个。”她用圆点来改变固有形式感,在事物间刻意制造连续性,营造一种无限延伸的空间。然而,草间弥生表现出的对绘画的兴趣和她出现的幻觉,遭到了母亲的无视和嘲讽。“父母对我而言才是一场真正的痛苦,他们传统、守旧,对我毫不理解。”草间弥生曾对媒体这样说。原来,草间弥生的母亲非常神经质,父亲经常出轨种种迹象表明,草间弥生从小生活在一个经济富足但精神严重匮乏的不幸家庭。
1957年,草间弥生和母亲决裂,只身前往美国发展,这一年她28岁。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人海外旅居并非易事。日本政府为了控制外汇流出,对海外旅居人士随身所带现金数量控制得非常严格。为此,草间弥生只得在衣服的内衬里也塞上钱。她并没有直接去纽约,而是在西雅图待了一年,最终来到了目的地纽约。这个城市让她兴奋,在回忆录中,她如此写道:“从世界第一的摩天大楼俯瞰凡间,就像是观望一个充满无限可能与野心的战场。虽然现在两手空空,可是我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在纽约随心所欲,掌握自己向往的一切。”
草间弥生在纽约的第一年远称不上美妙。实际上,她遭受着经济与精神的双重折磨。她的公寓没有暖气,一到冬天便成为“人间地狱”。为了抵抗严寒,草间只得通宵作画,用“运动”来取暖。就在别人都为她抱怨“得不偿失”的时候,命运向草间弥生打开了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门。
上世纪60年代在纽约兴起的“偶发艺术”让草间感到了莫大的兴趣—这是一种突出偶然性和组合性的艺术形式,艺术家构造一个特别的环境,同时让观众参与其中。为抗议“越战”,她策划一系列“裸体偶发艺术”,这给了她至高的知名度,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的名声。她在报纸与杂志上刊登广告,召集参与者。在草间弥生的带领下,这些赤身裸体、画满波点的人,出现在纽约著名的公共场合:纽交所、华尔街在华尔街的游行中,草间弥生还发放了媒体通稿,用大写字母醒目地写着:“波点占领华尔街。”这一时期,草间弥生在纽约可谓家喻户晓。她的名字频繁地出现在报纸杂志上,在那一段时间里,她出现在报纸头条的频率甚至超过了媒体宠儿安迪·沃霍尔。她还发行了一本属于自己的杂志,名为Kusama Orgy,但只维持了不长的一段时间。尽管媒体乐于刊登她的照片,却并不等于他们赞赏这个“自称爱与波点女王的人”。在部分保守的公众看来,草间弥生的某些举动是在哗众取宠。她给此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写公开信,要求停止越南战争。在信中,草间弥生称其为“亲爱的理查德”,并表示如果总统先生愿意停止这场不义的战争,她可以与其发生性关系。现在回想起来,许多人依然无法分辨那时草间弥生的所为究竟是出于对艺术的执念,还是为了获得名声所做的个人宣言。恐怕连她自己也无法言明,这些近乎疯狂的举动是有意识的精心布置,还是一直困扰她的精神疾病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