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清风携凉意
一把折扇、一幅名画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团扇绘画在上层社会中盛行。所以宋代以前的画扇基本指的都是团扇绘画。在折扇上创作书画的风气,始于宋代。起初北宋的折扇中没有扇骨插在中间,不太方便书画家们在上面创作;到了南宋,大画家马远曾在绢质的折扇上画过竹与鹤,与如今常见的一折叠扇的两面基本相同;明代开始,折扇的使用渐渐地多起来,藩王墓出土物中折扇的数量就不少。当时折扇制作在各地都有分布,以地名著称的就有杭扇、曹扇、川扇等等繁多的名目,也有以功能用途分的春扇、秋扇和靴扇等品种。扇股、扇面的制作日趋精良,且各有名家,扇面书画广泛流行,在文人雅士中得到认可。从拍卖的行情来看,明代扇面近些年一直备受藏家推崇。上海道明2007秋季拍卖会上,估价80~100万元的唐寅《幽蕙兰香》拍出了212.8万人民币的价格,成为整场拍卖最高价拍品;仇英的《夏日山居》以173.6万随其后。明代扇面的高价格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折扇起源于明代,明代以前的扇面稀少而且为团扇,因此明代折扇具有追本溯源的意义;二是明代扇面的金笺泛着红色,与后代用笺大有区别,现代的藏家们认为明代扇面的鉴定是相对容易的;三是明代折扇多是朋友间互赠的小礼物,或者是驱暑纳凉的实用物品,因而旧仿品极为少见。
清代是中国折扇大发展的时期,扇子在文人、官员间的使用逐渐频繁。扇子不仅是用以风凉的工具,也不仅是一种艺术品,而是成为一种身份、地位、趣味的象征和当时社会角色的道具。不仅是夏天,就是在天气凉爽的季节,手执一扇,打开收拢,或佩挂在身,或藏于袖中,都具有人格表露、情绪交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