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3年的广东肇庆,欧洲的罗明坚和利玛窦在城外崇禧塔附近建造了一处西式教堂,成为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内地的第一个立足之地。为了引人注目,利玛窦特意在室内摆上欧式用品,墙上挂上时钟,自走自鸣犹有生命,当地人纷纷前来观赏,轰动一时。西方传教士通过赠送和演示时钟,叩开了中国之门。机械时钟由此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中,被称做“自鸣钟”。
御制铜鎏金珐琅嵌宝石、料西洋式座钟
故宫博物院文保部专家曾向人们演示铜镀金象驮花钟的报时动作。他用三把钥匙开动机关,底座上,帆船和狮子在音乐伴奏下进退自如,大象的眼睛、鼻子和尾巴也开始转动,最上层的官吏煞有介事地出来巡视。这尊英国18世纪的座钟,显示了当时西方国家机械制造的水准。据记载,1601年,利玛窦带了两架当时欧洲最先进的重锤驱动自鸣钟送给明朝万历皇帝,成为皇宫中最早收藏的西洋机械钟表。到了清朝,赏玩钟表成了皇室成员的一种时尚。
1652年,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呈献顺治皇帝一架“天球自鸣钟”,除了报时,钟表还可以演示日月运行,让顺治皇帝连连称奇。自此清宫中开始效仿西法制作自鸣钟。后康熙皇帝增设了修理和制造自鸣钟的作坊,机械钟表由此走进民间。
乾隆时期的西洋钟
乾隆皇帝对钟表最为痴迷,不遗余力地收集各种奇钟异表。他曾下令每年从海外订购价值3万到6万两白银的顶级钟表。18世纪中叶,东印度公司每年从伦敦购买价值2万英镑的钟表带往广州。据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海关文献记载,当年由粤海关进口的大小自鸣钟、时辰表、嵌表和鼻烟壶共1025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