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的当代转换集中体现在两个层面:首先表现为风格中蕴藏的原始意味。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现代绘画的重要一脉,尤其以高更的后印象、卢梭的原始主义风格为代表,艺术家就在现代性的视野下,赋予作品一种质朴、率真的人文气息。吴笛笛的作品与这一传统有着天然的亲密关系。不仅如此,从作品闲淡的构图,以及散点式的空间处理的手法上看,艺术家还有效地纳入了传统文人画的审美观照方式,力图为作品注入一种闲淡、隐逸的文人趣味。其次是强调作品的形式表达。虽然吴笛笛也追求“有意味的形式”,但她并不希望形成一种像西方现代主义绘画那种完全精英、原创的形式风格,相反,她要创造的是一种“去精英化”的形式。在她看来,形式的极端风格化反而会损伤作品的图像信息与画面情节,因此,她需要的是一种通俗的、甚至是具有装饰意味的形式。之所以如此,还在于,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二十四节气》原本就具有浓郁的民俗性与大众性。于是,艺术家需要有节奏地保留中国传统绘画的观看习惯与观看经验。
吴笛笛作品《白云千里空悠悠》
如果说艺术家对东方物象观的重视源于图像学的考虑,那么,对原始风格与“去精英化”的形式追求,反映出的则是艺术家所秉承的一种文化生态学的视野。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图像所隐匿的文化信息的挖掘,以及对图像与文本的互文性的重视,吴笛笛的创作方式多少类似于知识考古的方法。当然,不管艺术家对图像叙事如何的强调,如果立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语境,这种知识考古的方法真正反映出的则是艺术家如何面对文化传统的问题,尤其是图像资源的问题。虽然说这种方法论或多或少会让作品偏离主流的社会学叙事方式,但是,却能为当代绘画摆脱西方的现代批评话语,脱离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泛政治题材与艳俗绘画所形成的创作惯性,带来建设性的意义。
本文版权为瀚彰传媒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复制或建立镜像、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