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匡时以252万人民币成交的清代乾隆御制白玉雕如意常青松枝瑞鼠纹笔筒就是由和田上等羊脂白玉琢制。筒身取古松段作主体,加以古松、灵芝、松鼠作纹饰,笔筒外壁浮雕松干曲折盘绕,松树下盛开灵芝数朵,以及松鼠嬉戏其间,使笔筒洋溢出一股如书画般清新优雅赏心悦目的画面,加上高超的雕工,实令人爱不释手。从整体看来,这白玉笔筒神形兼备,构思精妙不露俗气,隐约中可感受到有如深藏着浓浓的文人品味于其中。纵观乾隆王朝,玉器产量虽因乾隆二十四年平定回部后,玉材用量渐增,但供入朝廷的玉材一般还是以青玉、碧玉居多,脂玉稀罕最不易见,更别说极为罕见的羊脂白玉大料。和田玉中最名贵者色似羊脂,质地细腻温润,称“羊脂玉”。羊脂玉出产于和田市附近的玉龙喀什河,清代陈性《玉纪》评价:“其玉体如凝脂,精光内蕴,厚质温润,脉理坚密,声音洪亮。”和田玉和黄金自古以来就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和田玉的人文价值远远超过了黄金,所以有“黄金有价玉无价”之说,从而更可看出此白玉笔筒实为宫廷玉器里的罕见珍品。宫廷玉器在材质和工艺上都有上乘的品质保障,原因就在于它与现代玉器加工的区别:如今一块润度白度都上佳的玉料已经很少了,玉雕多是为了除去或掩盖玉料的瑕疵;而古代原料充沛,皇家工匠出于某些宫廷器物制式的规定,不惜工本地进行雕饰加工,因此宫廷玉器不仅玉料优质,多为现在已经极少见到的羊脂白玉,而且雕工一流,是天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
白玉罕珍 收藏误区
很多收藏者在挑选白玉时一定要问:“是‘和田’的吗?”其实和田地区是发现较早的软玉产地之一,历史上人们就把白玉俗称为“和田玉”。其实,即便是在古代白玉的产地也不仅限于和田,且末、于田等地也都是著名的白玉产地,如今昆仑山地区较大的矿点就有20几处。此外产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白玉原料也大量流入国内,业内称为“俄料”。很多“俄料”细腻、洁白、无瑕,属于上乘的原料,但由于流通中的误导,导致只有“和田玉”才有市场,完美无瑕的玉质才是最难求的,因为它的生成有其苛刻的地质条件,是上亿年前海西运动的产物,产地在哪又有何妨呢?
清乾隆 白玉婴戏图插屏
这几年更有藏家非皮子不玩的嗜好,皮子是原料表面的一层风化皮壳,主要是含铁质、锰质的地下水对玉质的一种侵蚀。在中国玉石历史上,一直沿袭着一个严格的赏玉标准就是美玉无瑕,皮壳在雕琢中是不留的。到了清朝出现不雕刻花纹的素面挂坠和手把件,其上留一点皮子巧雕成吉祥物,形成一种点缀和颜色的反差,也算是工艺上的一种创新,无可厚非,但主体的玉质还是洁白润泽的。而现在很多藏者错误地认为有皮子才是有价值的白玉,而不考虑玉料主体本身是否完美。很多想进入白玉收藏领域者困惑如何用辨别?其实最简单的区别方法,是在白色的日光灯下观看。羊脂白玉对着日光灯,所呈现的是纯白半透明状,而且带有粉粉的雾感。而一般的白玉,对着日光灯虽也呈半透明状,但没有粉雾感。两者最大的区别是,白玉无论档次等级的高低,以肉眼看均很白,但在白色日光灯下必定带有深浅不一的微黄色,因此在日光灯下若有一丝丝微黄色,就不能称之为羊脂白玉了。符合苛刻标准的珍稀名贵的羊脂玉,是绝对容不下丝毫杂质的。
作为古董的白玉收藏,其数量和市场价格总体上来说不及书画与瓷器,然而由于其在鉴定上相对容易辨别的物理定性,加上自古以来君子佩玉的情结,以及大小对象多样、价格区间宽泛这些特点,导致其进入门槛较低,既可保值增值又能悦心把玩,对于刚刚起步的收藏者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入市前,多接触一些标本性质的玉料,体会总结其质感是必要的功课;当然为保险起见,也可以先从当代玉雕大师的新玉小作品入手,从兴趣出发逐步培养眼力和手感。
本文版权为瀚彰传媒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复制或建立镜像、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