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品市场虽然跻身全球三大艺术品交易市场,然而自2011年起,一度高速前行的艺术品市场便开始进入调整期。在此情况下,艺术品交易市场需要寻找新的市场力量加入,依靠艺术品金融发展,推进诚信机制的建立。推进艺术产业健康发展的国家战略,给了新一代收藏家前所未有的机遇,90后收藏家张越涵正在这片新浪潮中脱颖而出。天天和艺术金融打交道的张越涵,除了对收藏艺术这件事怀有热情,还时刻以艺术投资的视角洞察着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趋势。
与藏品心意相通
采访张越涵时,距离全国的秋季拍卖季还有一个月,杭州正是风起青萍,桂子悄绽之时。此刻,她心醉于灵隐山中的宁静。“再过一个月,大概只能穿着平底鞋在拍卖会上跑来跑去。这种奔忙是心甘情愿的,因为我总是想着,如果懒惰一点儿,会不会就错过一件好作品了,”张越涵清澈的目光中掠过一丝俏皮,“恰好我比较幸运,我的喜好和我的事业是相挂钩的,不冲突。”
《时光》,陈衍宁,107×81cm,2009年
她的这个喜好,自然是艺术收藏。她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中国写实画派重要艺术家陈衍宁先生的作品,显示了90后收藏家与众不同的趣味。画中的女子穿着晚清的绣花长褂,挽着发髻,在艺术家迷离笔触营造的明暗交织中,面庞与身姿若隐若现,传达出不可言传的情愫。“我的朋友们都说我是风风火火的性格,可我每每凝视这幅作品,总会觉得与画中人心意相通,心也会一下子静下来。”张越涵最近在读书时看到一段话,大意是,一件艺术品,当它仅仅挂在墙上时,它是沉睡着,当遇到懂它的人,这件艺术品才苏醒过来。这段描述恰恰击中了她,只因她与艺术相遇的那一刻,心中另一个沉睡的自己也苏醒了。
长笛手的唤醒
“唤醒我的是陈逸飞先生的《长笛手》。大约在2008年,我和朋友去香港旅行,恰好赶上一个艺术博览会。我当时是学戏剧和导演的,或许因为视觉艺术都是相通的,我当时就想,如果能拥有这样一件艺术品,常常欣赏它,就能进入画中的意境。当然决定之后,就有很多很多东西要学,也算是为自己打开一个新世界。”收藏为张越涵的生活状态带来很大的改变。可能是因为最初一见钟情的是陈逸飞的作品,张越涵收藏的当代中国艺术作品都带有东方的情怀。
“我的收藏主线受到地域影响比较多,因为我是中国人,我对中国的文化艺术有一种自豪感,所以我更喜欢中国的艺术品,比如古代书画和近现代书画。当然,这些作品都是经过艺术史认证的经典。一开始,当我还是新手的时候,我会和有这些门类多年收藏投资经验的朋友多交流,向他们学习。”在和朋友们一起出入拍卖会和画展的过程中,张越涵积累了自己经验,她的收藏体系,也在经验上逐步建立起来的。“我目前的收藏体系其实更偏重在艺术品增值保值方面。保值艺术品的范围很广,在古董、书画、家具、杂项等大门类中,我最感兴趣的仍然是文人书画,明清、近现代和当代的文人书画。”生活在杭州的张越涵,得益于中国美术学院和西泠印社的艺术浸润,在收藏中渐渐领悟出现当代书画创作与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浙派、吴门画派、金陵画派书画的传承,收藏体系也越来越偏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学院派艺术家作品。同时,她对这一地域文化背景下诞生的当代艺术也非常重视。
《满地红花》,陈衍宁,127×147cm,2008年
“比如陈衍宁先生的作品《满地红花》,可以看出纯粹的民族特色,画中无论是人物还是着装都是颇为代表传统文化的特色。在他的画中很少能看到面面俱到的刻画,也就是说他甚少在局部上做刻意的经营,这使陈衍宁先生的画作格调有一种释然的大度,总体上呈现一种简约美,更接近中国画的一些审美观念。”由此可以看出,以艺术史上的某些流派来归类年轻收藏家的包容性是极为片面的。而张越涵寻找保值艺术品的标准,可能也与市场热度不尽相同。“我非常喜欢中国美院教授周刚先生的水彩作品,也收藏了一些。国内对水彩画艺术价值的认知不如对国油版雕那么普及,这个市场还在低点,可是收藏杰出的水彩作品,会让我感觉到艺术收藏带来的满足感,这是另一种艺术投资,对自己心灵的投资。我觉得收藏心仪的作品,最开心的就是能和朋友分享欣赏作品的快乐。”
用金融对接艺术
“收藏一开始都是感性的,很多人在收藏的作品里寻找认同、记忆、情感的共鸣,但是渐渐的,当收藏成为一个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成为一个人事业发展的补充,那么这个人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用钱把作品买下来这么简单。“收藏给了张越涵近距离接触艺术家和作品的便利,也让她有契机接触到更复杂的艺术市场。
在张越涵之前的传统型收藏家,大都具备了相当的学术修养,除了委托专业的艺术顾问之外,传统型收藏家的收藏体系更偏重个人的喜好和学术整理。而张越涵看到的是,其实每个有经济实力的人都有可能成为收藏家,不论他是否具备学术基础和时间,都能拥有具有升值潜力的艺术品。
“在国内,艺术收藏和艺术投资是两条交织的经纬线。没有哪个收藏家可以不具备艺术投资的常识。相反,如果想要一直收藏有生命力的艺术品,我要学习的一定是如何通过艺术投资来管理我的艺术资产。”张越涵和我们分享了她的一段经历。
《红茶馆》,周刚,160×110cm
“有位朋友请我去欣赏他收藏的几千万的艺术品,结果看到一屋子假画。”张越涵说,“也有长辈的朋友,曾经收藏过很好的作品,但企业需要资金周转的时候,只能折价出售。”张越涵90后的逆向思维此时发挥了作用,为什么国内不能有一种金融体系,可以为传世的艺术品价值保价,并且有第三方鉴定机构,可以为市场交易的艺术出具鉴定证明。带着寻找解决方案的心理,她加入了中画文化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创始团队。中画文化艺术品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部位于杭州,是中国银行体系第一家合作的艺术金融机构。
“专业的收藏家都在关注艺术金融这个领域,要把中国艺术金融的来龙去脉长话短说,都可以出好几部书了。”张越涵笑着说道。她接着简单分享了一些现状: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萌芽,直到今天已经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创立与生长,艺术市场已初步完善。随着市场的完善与发展,艺术金融开始展露头角,更积极地为中国的艺术市场良性发展提供有效和多元的支持。
作为创业团队中的核心人物,张越涵常常要工作到凌晨两三点。“值得庆幸的是,我有收藏这个爱好,我所从事的创业是和艺术投资息息相关的。”张越涵说。她今年要做一件把收藏家群体扩大的事情,即成立中画文化收藏家俱乐部。 “我开始收藏之后,发现身边其实有许多朋友,都属于潜在的艺术收藏群体。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是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或成长型企业等标杆性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投融资项目负责人。这个群体对艺术消费、艺术投资都是有迫切需求的,所不同的是,他们少有时间和可信任的渠道去了解当下的艺术市场。而中画俱乐部,就是要给他们针对性的咨询指导。“张越涵认为,她和团队能取得高净值人群及银行的信任,主要的原因在于“中画文化”专业的鉴定评估的能力及艺术市场的影响力。而她作为一个年轻的收藏家,更愿意打破行业壁垒,以艺术金融的方式更有效、透明、公平客观的给予客户有关艺术品收藏投资等专业的服务。
“今年给自己辛苦工作的奖励,是收藏了一批日本动漫大师的手稿。虽然做艺术投资需要理性分析,但是收藏还是要自己喜欢。”张越涵正在筹划一个动漫手稿展,将收藏分享给同样拥有动漫回忆的人。
站在人生的节点上,张越涵从一位钟爱艺术的热血青年,转变为具有商业敏感度和独到判断力的年轻企业家,而她内心还怀着一个更明确的梦想:成为中国艺术金融市场体系的开拓者以及推进者。
本文版权为瀚彰传媒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复制或建立镜像、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