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些年越来越转向个人化的创作中,邬一名的作品在当代的图像意识与中国传统的绘画精神之间开辟出“第三条道路”:通过对寻常风物的意态描写,进入到我们对当下经验的深层感知之中。这些作品似乎延续了传统“写意”绘画直白而凝练的笔法,但却不仅限于此。在邬一名所描绘的生活一隅之中,花卉、树影或是都市的灯光都不再以“物”的实在性呈现在观众眼前,取而代之的是抒写生动的墨色和笔触对经验的直接呈现与暴露。正如意大利策展人莫妮卡?德玛黛(Monica Dematte)所说的那样,艺术家“运用他最得心应手的语言,围绕着绘画的原创动机,完成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分析,通过这个分析,他更清楚地审视自己,并提出对世界的独特主观解释”。因而,“写物”,既是一种绘画中的影像再现,也是画面对艺术家绘画经验自身的反刍,它所反映出来的,更多是一种主观的图像意识而非结果,一种个体通过切实的经验和情感所发起的对于当代生活及其所表征的精神危机的抵抗。
也是从这个层面上,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邬一名近些年来在创作实践上的推进。如果说他的早期作品还总是令观众与评论家纠结于中国传统、西方现代主义或是新水墨等种种历史判断和理论意识所预设的框架之中,近年来的创作则越来越跳脱出这些框架的束缚,展现出一种“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练达与自在。花即花、树即树,这正是绘画之经验的饱满性所带来的自足状态,也是“写物”所包含的最核心的精神;而另一方面,被“写”的物、景、光、影等仅仅是抒写的对象,真正的主体却是隐藏于画面背后的创作者本身。于是“写物”,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被看作是“小写”的物与“大写”的人在画面中的碰撞与融合。对于艺术家来说,日常的诗性恰是蕴含在笔触的直白与经验的不可言说之间。
在本次展出的新作《荠菜》系列中,观众得以一窥艺术家在虚实之间对于“物”的描绘和把握。这种为中国人所喜爱的野菜有着最朴实无华的外貌形态,在邬一名的墨色之下,却有着一种生命在兀自妖娆和绽放的状态,像是一种声响在无声的环境里蔓延开来。《窗帘》系列则展现了另一种精神的风景——画面所呈现的视角让人联想到生活中那些再普通不过的瞬间,仿佛是时间的过道一般,总是以模糊而斑驳的形象穿梭在我们的意识之中。在近两年一直持续的《光》系列以及对城市街景的表现中,观众同样能清晰地感受到这些“慢”下来的时间。它们正是被画面所暴露出来的经验,同时也是艺术家在独处一隅的静音状态下所完成的观看与自省。
本文版权为瀚彰传媒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复制或建立镜像、链接。